一、课程的首次开发 1.课程定位 《数控车编程与操作》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数控车床编程基础知识、数控车床实训中、高级工训练内容,还有部分量具刃具的使用。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零件数控加工的编程方法,提高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和数控加工的工艺处理能力。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和自学中都应坚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机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课程标准 1)熟悉数控机床的基本结构; 2)掌握典型零件加工工艺,会合理选择相应的工艺,设计加工方案,填写工艺卡片; 3)会使用数控车床加工中常用工具和测量仪器,并独立完成工件的测量; 4)能够完成典型零件的基点计算; 5)熟悉FANUC数控车床常用指令,合理编制加工程序; 6)具有合理选择与使用数控机床加工出合格零件的质量控制能力; 7)熟悉数控机床保养条例; 8)能够正确使用数控编程岗位的技术规范和查阅技术手册; 9)能够按职业规范安全操作。 二、课程的二次开发 (一)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是基于“三教”改革的设计理念,课程组对企业行业进行充分调研,首先从数控车操作工的工作岗位需求出发,引入企业真实产品加工案例,归纳学习领域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定位设置并设计“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课程、安排相关的学习项目设计。紧贴淮海经济区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紧密联系政、校、企合作,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与真实岗位进行对接,按项目化教学进行课程设计,体现职业教育的岗位技能要求。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单一知识点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要求。项目设计以一般企业生产过程和岗位能力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途径,采取理实一体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设计思路 1.校企合作共同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数控车工国家职业标准,走访徐州液压件有限公司、南京奥特佳冷机有限公司等机械加工企业,深入数控车工岗位进行岗位职能与工作过程调查,从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出发,明确课程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2.围绕课程目标选择学习内容 为达到上述培养目标,学习内容的选择必须与数控车工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数控车工的主要任务是对完成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车削过程中涉及到的工作对象、使用的工具、方法、组织,和工作的要求如下: 工作对象:毛坯或半成品、零件图等。 工具:数控车床、编程手册、车刀、夹具、量具等。 方法:数控车削工艺编制方法、数控车削程序编制方法等。 组织:小组分工协作方式。 工作要求:工件符合图纸要求,操作规范等。 考虑学生进入本课程学习前的知识与技能基础,明确了课程《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的学习内容。 3.以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单元 围绕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进行教学单元设计。对于适合于数控车床加工的轴套类零件,由于不同的加工型面,其编程方法及使用的刀具、切削用量、走刀路线都不同。因此,按照零件的表面特征,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将课程分为7个学习项目,每一学习项目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个学习项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被嵌入到每一个学习性工作任务中,学生通过7个工作任务的完成,逐步养成职业素养和掌握职业技能。 4.按工作过程系统设计教学组织,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1)本课程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数控车床的编程与操作技能,教学组织按工作过程系统设计,即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组织教学,在每一个步骤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引导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的组合创新,实现了教与学的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通过“做中教”,“做中学”,融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培养于一体。 2)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模式,让学生身为“准员工”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工作内容。 5.课程考核采取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本课程考核采用结果与过程结合、仿真与实操结合、成绩与能力评价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给予学生分数,而是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6.普适性与特色相结合的立体化资源建设 根据全国大多数职业院校可以达到的条件,提出了实训设备、实训环境的基本配置方案,并提供了本校的实训设备、实训环境的建设方案。建立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