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在《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实践性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维护、修理的知识与技能,为后续《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152学时,8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汽车发动机维护与修理的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发动机拆装技术、测量技术、故障诊断与排除技术,围绕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维修服务接待及管理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体现汽车服务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确定教学内容。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汽车发动机各系统的维修活动为单元设计学习任务,将相关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融入学习任务。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汽车发动机基础知识,具备对汽车发动机进行常规维护和修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1.掌握汽车发动机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2.具备依据汽车发动机维修资料进行发动机故障原因查询、分析、总结的能力。 3.能对汽车发动机进行简单故障诊断与排除。 4.具有自我学习、团队合作、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具有规范、安全、环保的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职业品质。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项目 | 任务 | 内容及要求 | 参考学时 | 认识发动机 | 发动机的认知 | 1.了解发动机的发展史、主要性能指标; 2.能说出发动机作用与分类; 3.能描述发动机基本组成。 | 12 | 发动机工作原理分析 | 1.知道发动机的常用术语; 2.会说出四冲程汽油机工作原理; 3.会说出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 曲柄连杆机构的拆装与检修 | 曲柄连杆机构认知 | 1.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条件; 2.能说出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 3.能根据实物说出曲柄连杆机构各部分的名称。 | 36 | 机体组的拆装与检修 | 1.熟悉气缸体的工艺特点与分类; 2.能说出机体组的组成与作用; 3.能运用量具检测汽缸体、汽缸盖的平面度; 4.会根据检测数值计算汽缸的圆度、圆柱度。 | 活塞连杆组的构造与维修 | 1.能识别活塞、活塞环、连杆的类型; 2.能描述活塞连杆组的组成与功用; 3.能利用维修手册查询活塞连杆组的技术参数; 4.能运用工量具进行活塞连杆组拆装与检修。 | 曲轴飞轮组的结构与检修 | 1.能根据实物识别曲轴飞轮组各部件; 2.能描述曲轴的功用、特点与磨损规律; 3.能利用维修手册查询曲轴的技术参数; 4.能运用工量具进行曲轴的拆装与检测。 | 配气机构的拆装与维修 | 配气机构的认知 | 1.能识别配气机构的类型和驱动方式; 2.知道配气机构的新技术; 3.能描述配气机构与曲柄连杆机构的相位关系; 4.能说出配气机构的组成及功用。 | 28 | 气门传动组拆装与维修 | 1.能识别气门传动组的各部件; 2.掌握气门传动组的作用与类型; 3会利用维修手册查找正时标记; 4.能运用工具拆装正时皮带、正时链条; 5.能运用工具对凸轮轴进行拆装与检修。 | 气门组拆装与维修 | 1.了解气门间隙的检修和调整方式; 2.能根据实物说出气门组各部件的名称; 3.能运用工具拆装气门组; 4.能运用工具进行气门油封的更换。 | 润滑系统的拆装与维修 | 润滑系的认知 | 1.能描述润滑系统的润滑方式; 2.熟悉润滑油的特性、成分、牌号以及选用原则; 3.能说出润滑系统的基本组成与作用; 4.能描述润滑系统的工作路径。 | 8 | 润滑系统主要部件拆装与维修 | 1.根据实物能识别机油泵的类型; 2.能说出机油泵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3.具备利用维修手册查询机油泵的技术参数的能力; 4.能运用工具对机油泵进行拆装与检修。 | 润滑系统油压故障检测 | 1.了解润滑系油压力偏高、偏低的原因; 2.能说出机油压力传感器报警的原因; 3.能利用仪器进行润滑油压力检测。 | 冷却系统的拆装与维修 | 冷却系统的认知 | 1.熟悉冷却液的特点及其选用原则; 2.能说出发动机冷却系的作用与分类; 3.掌握水冷系统的组成与工作路径; 4.能描述水冷系统的大小循环工作过程。 | 8 | 冷却系统主要部件拆装与维修 | 1.熟悉水冷系主要部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2.掌握冷却强度的调节方式; 3.能对节温器进行拆装与检修; 4.能对水泵进行拆装与检修。 | 冷却系统的故障维修 | 1.能说出发动机温度过高的危害; 2.能分析冷却风扇工作的条件; 3.会对冷却风扇进行故障检测与维修。 | 汽车发动机总成的拆装与维修 | 发动机总成的拆装 | 1.能运用常用工具和专用工具进行发动机总成的拆装; 2.能运用维修手册查询拆装发动机总成的参数; | 12 | 发动机的检修 | 1.能运用维修手册进行零部件的规范检测; 2.能正确选用、使用发动机测量工具。 3.会记录检测数据,并分析测量结果。 | 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拆装与检测 | 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认知 | 1.知道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控制内容; 2.能说出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类型; 3.能描述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各传感器、执行器以及控制单元的作用; 4.能在汽车上找到发动机传感器、执行器以及控制单元的位置。 | 12 | 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元件的拆装与检测 | 1.知道汽车示波器的功能和分类; 2.能使用汽车解码器对发动机进行检测; 3.能对发动机电控系统各元件拆装; 4.能使用数字式万用表对元件、线束进行电压、电阻测量。 |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拆装与检测 |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的认知 | 1.了解汽油的性能指标、牌号与选用原则; 2.掌握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的组成、作用; 3.能在实车上找出汽车燃料供给系各部件位置。 | 12 | 汽油机空气供给系统的拆装与检测 | 1.了解空气流量传感器、进气管绝对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分类与工作原理; 2.能拆装汽油机空气供给系统的各部件; 3.能对空气流量传感器、进气管绝对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进行检测; 4.能对节气门控制组件进行检测。 | 汽油机电控燃油供给系统结构与检测 | 1.知道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 2.能描述汽油机喷油器的工作原理; 3.能对汽油机喷油器、电动燃油泵、进行故障检测与分析; 4. 能对汽油机燃油压力进行检测。 | 汽油机排放控制系统的构造与检测 | 1.了解三元催化转化器、燃油蒸汽回收装置、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能说出三元催化转化器、燃油蒸汽回收装置、氧传感器的作用; 3.能对氧传感器进行故障检测与分析; 4.能对燃油蒸汽回收装置进行故障检测与分析。 | 柴油机机燃料供给系统的认知与拆装 | 柴油机机燃料供给系统的认知 | 1.熟悉柴油的性能指标、牌号与选用原则; 2.能根据实物识别柴油机燃料供给系各部件; 3.能描述柴油机燃料供给系各部件的作用与特点。 | 16 | 柴油机机燃料供给系统的构造与拆装 | 1.熟悉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新技术; 2.会描述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过程; 3.知道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新技术; 4.能对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各部件进行拆装。 |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教学实施中应充分运用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的理实一体教室,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通过系列化学习任务的实施,使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 3.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将操作规范、安全生产、环保意识、团队合作等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坚持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与家长、行业人员参评相结合;课前评价、课中评价和课后评价相融合。 2.把课程考核考试与学业水平测试、职业技能鉴定、教学竞赛比武统筹考虑。 3.对发动机原理、作用等学习内容,可通过笔试方式评价。对发动机拆装、检测等学习任务,可按学习任务组织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内容可包括任务的结果质量(如维修质量、规范程度、速度等)、知识点掌握情况、过程的行为表现(如遵守规范、团队合作、安全、环保等)。 4.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向学生反映,师生共同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给予充分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 1.教材编写、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体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 2.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吸收汽车发动机售后服务行业的新技术、新要求对接岗位要求、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标准,将有关的发动机工作原理、发动机的维护、发动机诊断等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入到各教学任务中,并渗透优秀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 3.教材表现形式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材配套资料应该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相互补充,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加强专业学习和企业研修,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 2. 配全课程教学相关现场的教学资源,包括工作任务书、实训指导书、实训基地、维修手册、工具与设备等。 3.开发和广泛运用信息化课程资源,配备本课程必备的电子读物,及时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数字化教辅资料,建立动态、共享的课程资源库。
|